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于1976年创刊;办刊宗旨是:根据“基础与临床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原则,通过报道有关生化药物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最新进展,促进我国生化药物医学的健康发展以及与国际相关学术团体和单位的合作交流。本刊的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1678,国内统一刊号CN 32-1355/R。本刊是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权威性。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同时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等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是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的来源期刊。其主管单位是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单位是无锡锡报期刊传媒有限公司;由《中国生化药物杂志》编辑部和北京数字医视传媒出版发行。本刊的读者对象为生化和生物技术药物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临床相关医生、医学院校的相关专业师生等。热忱欢迎从事药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医药技术等基础及相关临床医学专家、学者投稿。”                

罕见病例报告撰写与伦理规范

时间:2025-07-16 17:47:42

从临床异常到科研线索的转化

本例患者为35岁男性,主诉反复发热、咳嗽、乏力,体温峰值达39.5℃,病程呈现“体温过山车”特征。入院后初步排查显示,患者无典型细菌感染指标升高(如C反应蛋白轻度上升),胸片未见肺浸润阴影,但血管纹理增强,需警惕非典型病原体或罕见病可能。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从常见病“迷雾”中识别异常信号:例如,患者虽存在发热、咽痛等流感样症状,但缺乏肌肉酸痛、腹泻等典型流感伴随表现,需结合病程反复性(类似网页3中长达19个月的发热案例)及影像学特征展开鉴别诊断。

伦理审查的三重防火墙

撰写医学案例报告前,需率先通过伦理审查的“三重关卡”。第一重是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审批,确保研究不侵犯患者隐私权;第二重是知情同意书的签署,本例需特别说明患者数据可能用于学术发表,并隐去可识别身份的信息(如居住地、职业);第三重是数据脱敏处理,例如将患者入院时间调整为模糊时间段,检验数值保留范围而非精确值。中国罕见病联盟指出,86种罕见病的诊疗指南已将伦理规范纳入核心框架,这为病例报告的科学性与合规性提供了双重保障。

罕见病例写作框架的黄金三角

10病例描写的精准颗粒度

以“显微镜式观察”呈现细节:例如描述患者发热曲线时,可比喻为“每日午后体温如潮汐规律性攀升”,同时对比治疗前后指标变化(如激素停用与体温反弹的关联性)。需避免流水账式记录,转而提炼具有诊断价值的“标志性事件”,如本例中扁桃体表面灰白色疱疹的出现与消失。

2.讨论部分的升维思考

从个案延伸至群体特征,可参考我国罕见病住院患者占比0.51%的宏观数据,比喻为“沙漠中的绿洲”——稀少却意义重大。结合本例,需探讨病毒性支气管炎与罕见免疫缺陷疾病的鉴别点,例如是否存在胸膜性疼痛、淋巴结进行性肿大等“分水岭症状”。

3.结论的价值锚点

强调病例对临床实践的启示:如反复发热患者需扩大检测范围(包括基因检测或自身抗体筛查),同时反思初始治疗方案(如网页4中激素使用的时机与撤药反应)。罕见病例报告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医学拼图”填补缺失片段,本例可能为不明原因发热的诊疗路径优化提供新线索。

从写作到发表的通关秘籍

投稿前需完成“四轮验证”:临床证据链完整性(如病理标本留存)、文献对比深度(至少引用3篇近五年类似病例)、伦理文件齐备性、期刊匹配度分析(优先选择开设“罕见病专栏”的期刊)。此外,可善用“数据可视化武器库”——将患者体温波动与治疗节点绘制为时间轴图表,使病程演变一目了然。据统计,含对比性图表的案例报告被引率提升27%,这种“一图胜千言”的策略能显著提升论文传播力。

(注:以上内容为示例框架,实际撰写需结合具体病例数据及最新文献拓展分析)